何谓 “自我实现的预言”

这是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做的一个著名实验。

实验者罗森塔尔对波士顿一所小学的老师传递了这样的信息:经过他们的测试,发现一些学生属于“学习苗子”,事实上这些学生根本没有经过什么测试,而是被随机抽取出来的。但实验者还是让老师相信这些具有非凡潜质的学生,将在本学年度取得优异成绩和表现出智力上的高度成熟。实际的结果是,这些被随机抽取出来的儿童的确有30%的人智商平均增加了22 分,所有人的智商平均提高了10分,而起初他们和其他同学的平均智商是一样的。

 答案是老师受到心理学家影响,改变了对那些原本一样的儿童的期望,改变了互动的模式。老师对那些学生行为更热情、友好,创造了一种赞许和接受的氛围;对于他们寄予期望的学生,老师给予了学习质量和难度的提高;老师给予了学习方面更多的反馈;老师给予了他们更多的机会,让他们在课上发言、展示自己的作业,获得表扬,因而给了儿童以确凿证据,表明他们确实如老师期盼的那么优秀。

自我实现预言,也叫自证预言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,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,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。在这种情况下,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,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,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,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。我们常说的皮戈马利翁效应就是自我实现预言的一个典型例子。
    罗伯特•默顿最早创造了“自我实现的预言”这个词。他认为,个体变化,产品短缺,银行倒闭,股票行情下跌,甚至战争都可能因为“它们即将发生”这一预期而发生。社会心理学家W.I.托马斯系统阐述了有关自我实现的基本观点。在他看来,“如果人们将情景看作是现实的,那么它们的结果也是现实的”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往往会重复另一个人的期待,不管这种期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,由于托马斯在这方面开拓性的研究,人们卡开始在许多领域对自我实现的预言现象进行研究。
    自我实现的预言相当于期待效应。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例子;临床医学中常有利用安慰剂治疗患者的事例,接受治疗者常能体验到如同接受实际治疗一样的治疗效果或副作用,这实际上是患者的期望产生的效应。
    自我实现的预言还常常发生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,教师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、不同种族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智力水平、不同性别的学生抱有不同的期待,这种期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就。

预言的自我实现,在传播心理学上表现为一个主观行动受重要外界干扰,最后预言得以实现的过程。可以这样通过一个例子尝试性地说明这里有3个必要的条件:

    1、积极合理的预期,就是预言的现实可能性问题。某女生在5岁的幼儿园毕业典礼上唱了首当时最流行的儿歌。园长阿姨非常喜欢这首歌。高兴地说:"你唱得太棒了!你是我们幼儿园的超级女生!!"园长的预测并不离谱:一个5岁的女孩子站在很多人面前唱歌,唱得如何并不重要。只要她唱得出来,就是好的开端。

    2、实行过程必然有外界的积极干扰,狭义一些就是鼓励。假如这个女孩从幼儿园毕业后,她妈妈就再也不许她唱歌了,她就不可能成为“超级女生”;但她妈妈告诉她,你一定会唱红的,给你请最好的声乐老师,喝最好的喉保汤!

    3、活动主体本身对预言的实现有所期待。自我概念认同预言对自己的期待和干扰时,预言才有得以实现的可能。这个女孩子自己还要对称为“超级女生”有所期待,否则,她就不会配合外界条件的施展。再多的鼓励都没用的。

这样,一旦有人举办“超级女生全国选拔”,她就会带着这样的条件去参加。预言实现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。